從開始Bikepacking到現在,大概也有半年了,住在野外的次數也到達了雙位數。在騎行規劃、營地選擇、伙食準備也有了一些經驗,想說應該可以來寫一篇來跟大家分享分享~
先說個小故事:
當初我的第一次bikepacking是在今年三月,一個春暖花開之際。當時還不認識帶我引領入門的阿茅大大,只是有一天在網路上看到他的“流浪者日誌”,發現很喜歡,也想要體驗這樣的生活。順著日誌找到了阿茅大大的FB,很不要臉的私訊他問他下次什麼時候要出發、能不能跟?
其實要跟一個陌生人開口問能不能一起去露營也是有猶豫的,畢竟有諸多你想到可能的因素在此不多列舉XD
詢問之後,阿茅大大也很爽快的回覆他週末要去北橫,說可以一起去。當時離週末也沒剩幾天,我唯一有的裝備就是腳踏車跟多年前買的便宜睡袋,剩下什麼都沒有。而且天氣預報週末似乎有下雨的可能,不過我還是答應了。
在沒有其他裝備的情形下,趕緊上網查哪裡有戶外用品店在租裝備,一查才發現還真不少。挑了一家最便宜的以防我沒興趣又多花錢,租了最便宜的帳篷還送了塊錫箔墊;衣物雜物全部裝包包背在背上,錫箔墊用透明膠帶黏在車上管,帳篷插在龍頭手把的彎把中用煞車線卡住,伙食阿茅大大說由他負責我只要人去就好救甘興。
出發,好像沒有那麼難~
騎行規劃
我通常找路線的方式是這樣:先上網看一些騎行的路線,哪條是我喜愛、且這個季節是適合去的,時間不夠去的就先在地圖做個記號等下次來訪,時間允許的就做一下功課看行程要怎麼安排。
看的路線不一定要是別人bikepacking過的(要找反而還有點難度XD,畢竟國內還不盛行),只要是自己想騎的路線,我都會看。
看完之後就考慮這次要開車4+2、火車、客運、還是直接騎過去。通常假比較多就挑遠一點的路線(中台灣以南)、天氣熱就找高海拔或海邊(還可以玩水),天氣差就挑近一點的隨時準備收工呵呵~
這邊附上我常看的Blog:
**流浪者日誌
**阿非邦
**南方印象
營地選擇
其實營地選擇差不多就那樣:海邊就礫灘或沙灘;山上就草地、落葉地、水泥地;其它就學校操場、公園涼亭、橋墩下(旁)、地方人家庭院(請先搭訕)。
營地當然能越靠近水源越好,洗澡煮飯都方便,但可能睡覺會比較吵。溪邊要注意溪水暴漲可能,觀察前幾天山上有沒有下雨跟附近有沒有比較新的枯枝碎石掉落的痕跡;海邊則要觀察漲潮線到哪裡,是否帳篷搭在受風面(是的話請靠岩壁搭);學校涼亭等要注意車子的安全,帶個鎖沒多少重量但至少安心許多,貴重物品放帳篷內是基本。
另外如果要升火,安全真的很重要!記得用石頭堆做好防護,睡前記得把火用水澆熄,不要為了你的溫暖釀成地球危機。
東西擺帳篷外面,記得要用石頭壓好,不然早上起床可能就會發現東西怎麼被風吹走了!(切身之痛part1)
伙食準備
我不是什麼料理大師(我朋友David才是),基本上一個原則:不要在bikepacking時輕易嘗試沒吃過的食物。
騎腳踏車已經累了,準備好煮頓晚餐享受片刻寧靜,結果吃到了不喜歡吃的東西,然後你還沒有其它選擇(因為野營地點通常也找不到店家買東西),那那一餐你就會吃的很痛苦!(切身之痛part2)
多帶點餅乾點心巧克力,因為有負重的關係,你很容易忽略而按照以前騎車的經驗造成抽筋,並且你會比平常更容易肚子餓,真的是跟爬山一樣“寧願多帶不要少帶”。
我從以前只煮泡麵、早上煮咖啡,後來會先煮熟肉片丟冷凍庫冰凍再帶去,到上次途中買了冷藏豬排,再買包冰塊用袋子包在一起帶上山。下次我可能就會買保冷袋、蛋盒、然後再學一些簡單的料理方式。
Bikepacking也是讓自己廚藝進步的一種方式,多學習多研究,讓自己吃的更好!
心態建設
如何踏出第一步的心態,其實這是大家最躊躇不前的原因。強者如阿茅大大,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先在家裡附近的公園、停車場開始體驗摸索,然後才開始流浪的生活。(現在已經流浪到日本去了XD)
而我第一次bikepacking則是纏上阿茅大大。至此之後才開始一個人bikepacking,偶爾朋友有空一起加入,晚上可以有個人聊天談天說地。
我會喜歡騎車,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在騎車的過程,這個時刻是屬於自己的。我可以一個人享受美景、放空發呆、悠遊自在。
從以前單純騎車到開始bikepacking,對我而言這是一種“生活態度”,它讓我成長、進步、體驗人生。我有了許多獨處的時刻,我多了跟自己對話的時間,我把自己置身於山林野外,我享受這樣的生活。
如果你真的嘗試以後也喜歡,歡迎你加入bikepacking的行列!